2013 年 5 月 27 日,叶海燕在海南万宁市第二小学门口举牌“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抗议校长和官员性侵犯幼女。
因为这场抗议,叶海燕和女儿遭到公安驱赶、追逐、恐吓、监视,不得不一起逃亡至老家。在此期间,华裔导演王男袱一直与她在一起,最终素材剪辑成了纪录长片《流氓燕》(2016),这也是王男袱执导的首部长片。
影片还拍摄到了 2014 年艾未未的作品《叶海燕的物品》(Ye Haiyan's Belongings),它用照片及实物展现了叶海燕这场遭遇。四面墙上贴满一排排照片,照的都是寻常的物品,比如袜子、内衣、自行车和电器。地板上散落着旅行箱、用胶带封好的大大小小的纸箱,以及其他未打包的物品——一部台扇、一个枕头、一台冰箱以及一辆电动车。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我和毛老师两个人没日没夜地玩了整整一个礼拜Spiritfarer(灵魂摆渡人)。
游戏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冥河的地方,是生与死的交汇处,玩家操控的角色是一位女生,叫斯黛拉,带着一只叫做达芙迪尔的猫。你会在游戏中碰到好些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们登场时会是各种动物的模样,有着不同的性格,有些执拗,有些任性,有些易怒,有些温善,他们往往因各种留恋着的事,不愿抛下的人而无法离去,斯黛拉需要通过一系列模拟经营的方式,帮助这些角色们完成他们未竟的愿望,然后将他们送往冥河,在死亡之门后送他们离开,在那里和他们道别。
这是一个关于再见的故事,人如何能够好好地告别,流行的词语将其称之为「和解」,你有什么放不下的愿望,无法告别的关系,而玩家们也在参与这些动物们的遗愿中,去窥视,感受,理解那种放不下的执念,帮助他们抚平痛苦,最后带着他们平静地离开。游戏登场的角色不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深刻立体,只是通过简单的对白,破碎的叙述,配上平静舒缓的配乐,每一次送别都好似真的送走了一位认识多年的老友,并且从中重新思考死亡与离别这回事。
这大概是今年,甚至是过往几年里最打动我的游戏,在结束后我们两个也像是斯黛拉和每一个动物一样在离别的那一刻一样,抱在一起许久,去体会回顾那一周里反复带给我们的感动。
虹桥火车站附近最真实的情况,朋友问我有没有酒店住,我回答到:“草坪都快没有我的位置可以躺了”。昨晚我也和他们一样躺在草丛里,被蚊子咬,被冷风吹。
这些人都是要逃离上海的,大多人都是徒步或者骑单车来的,候车厅不让进,酒店全部不接待,大家只能在草丛里,外马路边这样生存。
邻贴有象友问:(如果发生)社会剧变和经济萧条,普通人可以做什么?
首先,当然是想办法润了。如何润,网上已有很多讨论,也可借鉴历史,包括横过珠江翻越珠峰(笑),这里就不细数了。
如果不想润或润不了,普通人如何应对危机下的生存问题?屯粮、存钱、买房,这些都是和平时期的保守做法,一旦遇上委内瑞拉或乌克兰,货币房产迅速贬值,坐吃山空。不在体制内或垄断性国企的普通人,与其幻想失业后靠开出租或送外卖谋生,不如趁早学会一门不管和平还是动乱时期都用得上的手艺,比如:
- 修车:先从简单的给自行车补胎换胎开始,到汽车的换灯泡换胎换火花塞修复玻璃(本人既不会开车更不会修车,这些都是自家车遇到过的问题)。在德国会修车,平均下来每年能省1000欧。
- 家政维修:小到换锁、刷墙、通下水道,大到修电器(前两天就有封在上海的豆友家的冰箱坏了)、水电布线等。我去蹭过一个给新移民的工作德语课程,课程结尾要求自己找公司实习三周,班上最先找到实习岗位的同学,曾在自己国家干了二十多年的物业修理。这项技能不管到哪里都需要。
- 护理:常用药物、急救、伤口处理、注射,《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就凭着一张注射执照安然度过了建国后的前三十年。
- 烹饪:不光是家常菜,最好会特色小吃,能推个车就去街上卖的。蛋糕面包做得好也会有经济宽裕的人需要。
另外锻炼好身体,掌握简单的野外生存技巧,逃难时用得上。国内不知是否有射击/打猎俱乐部,学会射击可以防身。
欢迎补充。
Disclaimer: 以上纯属拍脑袋想出来的,没有理论研究数据支撑。
@zhouqintangzhuren 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三个的网名这么像
ZeroNet越来越冷清了,于是自己搞了个长毛象实例来混个脸熟